很多父母總是按照自己的生活習慣來延續給孩子,而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待問題,結果往往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。比如在生活
中,很多父母的一些做法,在無形之中讓孩子的智商在慢慢下降。
至于父母平時生活中哪些做法會影響孩子的智商呢?恩諾教育二級心理專家胡老師列出了以下五個方面:
01.每餐都讓孩子吃得很飽
如果孩子每一頓飯都吃的太飽,會影響孩子的智商。因為吃的太飽,人的大腦就會反應遲鈍,總有昏昏欲睡的感覺。
長時間下來,孩子的腦細胞會出現早衰,智力也會下降,從而越來越笨。
02.早上時間趕,忽視早餐質量
父母早上著急上班,早餐來不及準備或早餐糊弄,都會使早餐質量跟不上。
殊不知,早餐質量與智力發展有著密切聯系。據研究,一般吃高蛋白早餐的兒童在課堂上的最佳思維普遍相對延長,而長期不吃早餐及
早餐營養不夠的兒童情緒和精力都會有所不同的下降。
03.父母沒有閱讀習慣
閱讀是一個人鍛煉思維的最好方式,因為在閱讀的過程中,人是一直處于思考狀態的。而一個經常思考的人,大腦細胞必定處于活躍狀態。
父母的行為習慣,影響著孩子的言行舉止;父母所營造的家庭氛圍,直接決定了孩子的性格。
一個經常在孩子面前看書、看報的父母,在家里擺放著圖書的父母,一定會有一個愛閱讀的孩子;反之,如果父母不愛看書,不愛學
習,家里沒有一個學習的環境,孩子也一定不喜歡閱讀。
孩子不愛讀書,不愛學習,長期不動腦,就會加速大腦衰退,再聰明的孩子也會變遲鈍了。
04.經常使用武力或語言暴力對待孩子
很多時候,父母無意中的一句氣話,就能把孩子逼上絕路。
曾經看過這樣一條新聞,一位姑娘因為高考發揮失常,極度沮喪,可就在這時,父親說了一句:“考得這么差,怎么不去死??!”
明明是一句氣話,可那情那景下,姑娘信以為真了,留下一封“讓你失望了”的遺書就跳樓自殺了。
有的父母,一遇到事就大聲責問、甚至動手打孩子,孩子怯于家長憤怒、扭曲的面孔和暴力言語的權威,只能選擇沉默。時間長了,會
形成內向、封閉、少言寡語性格。
家長打罵孩子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孩子問題的,打罵只會使孩子的身心受到更大的傷害。孩子被打,情緒上容易出現抑郁、焦慮等,導
致神經系統出問題。
05.只讓孩子學習,不給他們玩耍
家長覺得孩子玩就是在浪費時間,耽誤學習。只要看到孩子在看書寫字,那家長心里就舒坦了 ;如果看到孩子在玩,那保準氣不打一處來。
學習最重要的,是講究勞逸結合。如果只知道學習,做事容易一根筋,不懂得變通,不會人際交往;而如果整天只知道玩,一點東西也
不學,那自然不會有出息。
因此,父母要做的就是,幫助孩子在“學”與“玩”之中找到一個平衡。與孩子一起制定一個合理的作息時間,什么時候該學習,什么
時候盡情的去玩耍,做到張弛有度、勞逸結合。
如果平時有以上五大做法的父母,最好改正過來,讓孩子形成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,否則,孩子智商逐漸在降低,那就怪不了他人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