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生活中有很多人發現自己的孩子有特殊的“戀”玩具的愛好,這是為什么呢?有些還更是可以因為玩具突然之間就傷心難過或者是突然興奮,這些又是什么原因呢?恩諾教育老師為你講解一下這個問題!
有位媽媽說:“我家孩子都一年級了,睡覺的時候必須抱著她的舊毯子,半夜醒了先找毯子才能繼續睡覺,這個是戀物癖嗎?”
也有媽媽說:“我家大女兒已經三年級了,暑假跟妹妹去爺爺奶奶家小住一段時間,她一定要帶上自己的枕巾,不然就會睡不好,總嚷著做惡夢、害怕。妹妹反而很乖,什么都不怕,什么事情也沒有?!?br/>
有關孩子過度依戀物品的問題,常見于兩三歲的寶寶。有的寶寶喜歡小熊毛絨玩具,吃飯、睡覺、外出玩時都抱著,即使上幼兒園也要帶著去;有的寶寶睡覺前要拽著媽媽的睡衣才能安心;有的寶寶一定要抱著自己小時候用過的毛毯才能情緒平靜……
為什么兩三歲孩子會較多出現這種行為呢?為什么有些孩子對物品的依戀會延續到八九歲呢
孩子們所依戀的這些物品,從心理學上來講,叫做“過渡客體”.過渡客體,怎樣理解呢?簡單的來說,它們就是一些充當母親替代物的特殊玩具和玩物,常見的有床單、毛毯、枕巾或某些玩具。
從兒童心理發展學上說,6個月的嬰兒,其心理開始分化了,他開始第一次察覺到“我”和“媽媽”的不同,他不會再安安靜靜躺在媽媽的懷里,他開始不聽話,會拼命掙脫母親的懷抱,除了探索媽媽的臉,還開始探索媽媽的更多地方,會在媽媽身上爬上爬下、抓頭發、鼻子、眼睛,甚至把媽媽的頭發放進自己的嘴里等等,這是他在探索“我”與“媽媽”的差異,是個體化的開始。
在這個過程中,兒童不斷通過想象,在心理上想象出一幅母親的圖畫,建立“內在母親”,來應對母親經常發生的、令人傷心的“消失”行為。對于兒童來說,這一兩年的時間是一段漫長的階段,不得不忍受很多擔憂、恐懼。這個階段,如果母親常?!叭毕?年幼的兒童自然會尋找一些方式來補償因母親缺席所帶來的威脅,往往會抓住一個床單、毛毯、枕巾,更多的是抓住玩具等,用其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母親這個客體。當母親離開兒童的聽覺、視覺范圍時,“過渡客體”可以替代母親,并提供給兒童渴望的溫暖和安全感。
人是否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再需要過渡客體了呢?一般來講,答案是肯定的。否則,過渡客體就不是“過渡”的了。父母可以觀察到,如果“過渡順利”,孩子會隨著年齡增長逐漸減少對“過渡性客體”的依賴。所以,在這個階段父母要做的就是尊重孩子的心理需求,以及給予恰當地呵護,不強制孩子與依戀物分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