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沒有那么一瞬間,你懷疑自己不是親生的,只是爸媽隨便在街頭上撿來充數的?
我在知乎上看到這個問題,點開評論后,發現留下了很多網友的共鳴。
阿D說,她十歲的時候就被媽媽逼著替弟弟做所有事物,洗衣服、寫作業、收拾房間等等數之不盡。
美其名曰:“女孩要學會做家務,以后才能照顧好丈夫?!?/span>
為了生弟弟,爸爸把她的名字改成 “招娣”(諧音:招弟)。
她說:“似乎,我生來就是為了別人而存在的?!?/span>
父母總說,他們是最愛我們的人。
但其實,他們的愛,都是有優先級的。
“你是女孩,早晚都要嫁人,是別人家的人!”
這段時間最火的一部劇,可能就是《都挺好》了。
蘇家小女兒明玉,高三那年想報名培訓班考清華,需要1000塊。
母親心疼錢,讓年級前10的她去讀免費的師范學院。
“一個女孩子,上這么好的學校有什么用?”
明玉不同意。
母親又提出另一個辦法--打工,更省錢。
她還是不同意。
母親不耐煩了:“把你生下來養這么大,我們容易嗎?”
她不明白:
為什么大哥去美國留學,母親把她的房間賣了也要支持?
為什么二哥想去旅游,母親毫不猶豫地免費贊助他 2000 塊?
為什么二哥不學無術,母親都要找人托關系花錢給他買學位,買工作?
而自己,只想讀個好大學都不可以?
原因只有一個:她是女孩。
因為是女孩,你有義務包攬家務活,包括幫哥哥們洗衣服。
因為是女孩,遲早要嫁人,反正“你的孩子,未來不是我們家的姓”,把你養大就不錯了。
家中流淌的親情天平早已失衡。
大哥最受寵,二哥嘴甜,都深得母親的疼愛。
從小,哥哥們都不用干家務活,連端菜,母親都舍不得讓他們動手。
哥哥們洗碗,母親直夸:“我兒子真棒”.
她做飯、掃地、擦桌子,母親責備:“怎么不把碗洗了?”
飯桌上,母親總是把最大的雞腿夾給倆兒子。
成年,二哥結婚,母親主動把家里的第二間房賣了,給他買房、裝修、辦酒席,一樣不落。
唯獨明玉,與全家決裂,沒用家里一分錢。
那年,她才 18 歲。
恩諾教育:重男輕女的觀念,是中國式家庭教育上,最典型的偏心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