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有個綜藝節目:“可以跟著去你家嗎?”
攝制組深夜蹲守在地鐵站口,隨機和路人聊天,再提出去家里采訪的想法。
如果對方答應采訪,節目組會替他們付打車費,或者報銷便利店的花銷。
午夜、街頭、陌生人、回家、隱秘、真實…… 這些關鍵詞的組合,滿足了觀眾的獵奇、偷窺心理。
世界上最不平凡的美,是家里的美。在這個節目中,“家” 是所有人繞不開的故事,是所有情感的扎根之所。
01
有些父母,活成了孩子的光
深夜的福岡街頭,節目組攔下了一位媽媽。
她在運輸公司做物品分類的工作,朝五晚九的作息,跟丈夫離婚后,一個人養著6個孩子。
節目組仔細一問,才發現這位媽媽畢業于東京大學法學部。
因為畢業后沒有規劃人生,稀里糊涂地陷入如今的境地。
每天回到家后,都要做飯、洗碗、打掃衛生……
在節目組采訪的過程中,想起沒有丟垃圾,又開始忙家務。
而在她六個孩子中,有兩個女兒患有性別認同障礙,始終認為自己是男孩子,拒絕穿和服、穿紗裙。
面對這種情況,這位媽媽的內心也曾拒絕過,卻很快就想明白:既然是讓孩子感到幸福的變化,那也是很好的。
她努力和孩子建立信賴關系,聯系相關的人權團體。
兩個女兒雖然生為女孩,但現在作為男孩開心的生活著。
網上不少人評論這位媽媽這些年的生活,總是離不開 “可惜”、“失敗” 的字眼。
但無可否認的是,她是一位優秀的媽媽,她用盡自己的能力剛剛好溫暖了一個家。
02
孩子,給予父母自我療愈的契機
有位作家說,所謂父母子女,不過是修行一場。
父母教會孩子愛,而孩子也在幫助父母成長。
在這個世界上,絕大多數的人都過著很平凡的生活,但正是因為這些平凡,他們才能在生活中不斷的成長、思考與沉淀。
在陪伴孩子的日子里,父母只有成為孩子效仿的榜樣,才能讓他們生活得努力又陽光。
03
家是一段時光,“只有在人之間,才能叫人間吧?!?nbsp; 在節目組采訪一位老人時,突然聽到這樣的金句。
因為傷了脾腎,無法長時間工作,年輕時愛好哲學又意外落榜。
在親人接連去世后,他一個人在家里呆了四十年。
老人的那個家,儼然已經變成了垃圾場。搖搖欲墜的屋頂,滿地散落的快餐盒,還有不忍直視的洗手間。
節目組幫助老人打掃的過程中,翻出了很多年前的照片,才發現這位老人小時候的家庭非常幸福。
父親是工程師,生活也比較富裕,一家四口常去郊游,而每張照片背后發生的故事,他都記得清清楚楚。
但時至今日,卻已經沒有一個人認識自己了。
“認識的人都死了,還有活著的意義嗎?”
對于他來說,家不再是一個地址,一間房屋,而是一段回不去的時光。
梭羅在《瓦爾登湖》中寫:“人類之所以想要一個家,是想要一個溫暖的地方。為了身體的溫暖,還有情感的溫暖?!?/span>
而能夠支撐每個家庭生活下去的,都是彼此的愛意和關懷。
恩諾教育首席家庭教育專家周建林:“有父母為了孩子,督促自己努力生活;
有孩子的到來,給了父母療愈的機會;有人因為曾經的生活,溫暖著現在;有人在平凡生活中,尋找到了專屬的幸?!?/span>
我們多數人終將度過簡單的一生,時光若水,日子如蓮,有時,平凡即至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