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待教育,父母究竟有多少 “耐心”,孩子又究竟有多少 “倔” 呢?
這是一個家長教育孩子的故事,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見。
小女孩因某些原因犯錯了,她反復說道自己已經認識到錯誤,并請求讓自己靜一靜。
而父母卻認為孩子態度不端正,還沒認識到錯誤。
“那又怎么樣”、“我想靜一靜”小女孩用高八度的聲音反問著自己的父母。
因為這聲嘶力竭的吶喊,大部分網友都站在父母一方指責著小女孩:
“這孩子怎么這么倔啊”、“小小年紀就對媽媽這么兇”、“這樣的孩子就該打一頓......”
網友給小女孩貼上 “兇”、“倔” 的標簽,但這真的是孩子態度不端正的問題嗎?
對此,小編也很疑惑,為什么父母與孩子會愈走愈遠呢?
后來,恩諾教育首席心理咨詢專家---周建林老師給小編解惑道:
對立,就是不斷地在打死結
家長想要證明孩子做錯了、而且態度不端正的問題;孩子反復說自己已經知道錯了,并想靜一靜。最后,誰又能贏呢?
父母和孩子的每一次對峙,其實都是在損耗著彼此的耐心。
父母用權威教訓孩子,孩子用情緒保護自己。
到最后,無論是贏的一方還是輸的一方,恐怕彼此間的親子關系會日漸疏遠下去。
周老師曾經說過,有些父母在孩子面前,總是認為自己是對的,孩子是錯的,但這是因為年齡和閱歷的問題嗎?
有些情況確實如此,但孩子就不該有自己的主張、有自己的想法,甚至是偶爾犯一次錯嗎?
家長對孩子的掌控權是天生賦予的,但有些父母們對自己直覺、能力過高的評估,以及自身的焦慮感,
會慢慢地讓自己偏離教育孩子的正確方向,甚至是背道而馳。
“沒有啊,我一直都有設身處地地為他著想啊,我打他、罵他、跟他講道理,都是為他好,
怎么能說是對立呢?”有些父母可能會這樣說。
但!對不起,從父母為了證明孩子是錯的那一刻起,你們之間的關系就開始越走越遠了。
就像上面所述的那位媽媽,是的,她很冷靜,但從頭到尾她對孩子都只有否定。
相反,孩子歇斯底里的吶喊,更像是孤立無援的控訴。
估計彼此之間纏繞已久的死結,唯有溝通,才能去一個一個打開。
故而,傾聽,就是邁出和解的第一步。
作為父母,作為成人,我們理應在心理上更加成熟。
然而成熟的標志,不是去一味地證明自己是對的,即便在自己對的情況下,我們也要耐心地去聽聽孩子的心聲。
他們的心聲,就是他們成長的腳印,我們要讓孩子保留下來。
對于那些還不懂得用理智控制自己情緒的孩子來說,情緒的爆發,是父母介入的時機,從而讓孩子獲得成長的時機。
恩諾教育:別讓孩子的表達方式塞住你的耳朵,使你聽不到他們要說的話。
大概每個成年人都曾經歷過被壞情緒控制到無法思考,事后又追悔莫及。所以小編一直都很喜歡這句話:先處理情緒,再處理事情。
但也有人說:“因為是爸媽,可以給她時間靜一靜。但以后呢?接觸到真的社會,誰會這樣慣著她呢?”
不能慣著、寵著,要讓孩子多受苦,體驗社會生存的不易……
這是很多父母心中根深蒂固的觀念。
是的,沒有人有義務去容忍和接受另一個人的壞情緒,所以孩子要從小學會自主調節情緒的方法。
只是,調節情緒是需要父母去引導的,而不是把壞情緒通通扔回給孩子,要他忍住、堅強、懂事點就可以的,
這可不是從娘胎就能帶來的能力。
所以,父母的一切的引導和溝通,都要從關愛孩子開始。
即使是不同的觀點拉開了彼此間的距離,但愛!卻能讓彼此相連接。
生活中不可能時時充滿歡笑,可誰說我們不能微笑著去解決爭端呢?
每個錯誤都是孩子進步的階梯,所以請站在他們的身旁,和孩子們一起變得更好吧!